转龙镇 - 乡镇概况

1999年全镇粮食总产量11929吨。水稻面积4643亩,年产2461吨;玉米面积12788亩,年产2877吨;红苕面积11000亩,年产1974吨;小麦面积12316亩,年产4260吨;豌豆面积840亩,年产139吨;胡豆面积880亩,年产164吨;油菜面积3840亩,年产菜籽616吨;花生面积2771亩,年产361吨;年产蔬菜3368吨;栽培柑橘33万株,年产4688吨,其中:桠柑12万株,年产2100吨;脐橙13万株,年产1000吨;种植甘蔗146亩,年产438吨;养蚕1万张,产茧75吨;年产食用菌306吨。全镇已达小康标准。镇有拖拉机21台,抽水机18台,电动机36台,农机总动力825千瓦。有森林面积450亩,树木35万株。有耕牛544头,出栏生猪26501头,家禽55605只,年产禽蛋0.6吨,羊5816只,兔21211只。有淡水养鱼面积268亩,网箱养鱼60口,年总产鱼57吨。
1999年全镇境内有柏油公路8.5公里,村道碎石公路66.5公里,有机动车270辆,其中:公有汽车8辆、私有汽车25辆。投资18万元,新建金广碎石公路8公里;投资5万元,新建李家电力提灌站1座;投资5.5万元,完成5个村通中高音喇叭;投资12万元,改造田家村电网1处;投资17万元,改造镇敬老院;投资20万元,新建中心幼儿园1所。1999年镇有街道1200米,街道房屋面积3.55万平方米,铺面280间,其中:投资8万元修建场镇水泥路500米。
转龙镇 - 自然环境
全境地处浅丘,海拔405-565米。资水河横贯6个村,天然植被丰富,山青水秀,1991年被命为“成都市绿化之乡”。2007年,全镇大规模退耕还桑,新拓展良桑园近万亩。如今,一到春夏,满山遍野,桑园叠翠,蓊蓊郁郁,编织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。
转龙镇 - 城镇交通
成达铁路贯穿转龙镇全境,成南高速公路将转龙镇纳入了成都市一小时经济圈内。乡村公路四通八达,有公路通往竹篙镇、广兴镇、隆盛镇、中江县的永兴镇,村组道路通过5年的建设,交通状况大为改观。
转龙镇 - 特色产业

转龙镇 - 城镇建设

转龙镇 - 产业规划

以蚕桑产业为支撑,统筹产业布局加快蚕桑产业基地建设。围绕建“四川蚕桑第一镇”这个品牌项目,加快土地流转,加强培育大户,实现规模化经营,提高桑叶的使用率,壮大养蚕规模;在农民自愿的情况下逐步把土地向懂技术、会管理的能手集中,实现规模效益;积极探索“反租倒包”的有效形式,把农民变成产业工人;加强新技术推广,以龙腾公司为依托,走“公司 园区 农户”的体制,以科技推广为支撑,在抓龙头、建基地、创品牌上做文章,建“蚕桑产业化科技示范园”,实现企业支持力度最大、农民积极性最高、劳动面最广、见效最快、经济效益最好的目的;全镇现有桑树17000万株,11000亩,到2010年,全镇新栽桑树10000亩,栽桑2000万株,使养蚕规模达到4万张,农民蚕业收入过4500万元,蚕业行业收入达到1.5亿元。努力发展龙头企业,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的发展。加强政策扶贫和资金支持,积极探索蚕桑产业化的发展资金;蚕桑产业走好“公司 园区 农户”的路子,建立企业和农民更加紧密的关系,利益共享、风险共担,达到以蚕养企,以企业促进蚕桑业全面发展的效果。充分利用转龙镇农产品资源优势,通过招商引资和对上争取,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营销业,使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的比例达到60%以上。积极推进“支部 协会”工作,充分利用党支部的政治影响力,建立“干部长期受教育,农民长期得实惠”的长效机制,壮大产业,达到合理相加、互动共振、加快发展、增收富民的目的。转龙镇重点抓好支部加蚕桑产业协会,到2010年,覆盖面达到100%。积极发展蚕桑观光农业。充分利用打造“四川蚕桑第一镇”的知名度和桑园的特有的自然风光,发展蚕桑休闲旅游业。
2、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
一是积极走好“桑—草—牧”的路子,做好“绿色”文章,唱好主“畜牧”大戏,充分利用桑园地空隙种草养畜,带动畜牧业的结构调整,发挥出联动的最好效应;同时每年举办养牛、养羊、养猪专项培训,优化品种和技术。二是调整农业布局,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,促进农产品的区域布局。利用资水河丰富的水资源和丘陵地区地形特征,积极发展层次农业和种养业,在优势区域相对集中布局,加快发展,把优质产品和优势区域做大做强,形成红豆、神仙桥村的黑山羊基地,社区的蔬菜基地,神仙桥、大桥村的食用菌基地,高光水库、资水河的水产养殖基地等四大基地。三是在保持粮食生产能力、千方百计提高单产、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,到2007年,粮经比例达到3:7,形成“田里饱肚子,土里出票子”的发展格局。到2010年果、蔬、菌、畜牧业产值达到1亿元。走科技兴农之路,全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,建好蚕桑产业科技示范园,强化养蚕技术的培训,力争每年培训农民达到8000人次以上。大力实施无公害行动计划,到2010年,完成黑山羊、蔬菜、水果等产业的标准建设。
3、大力发展林业
提高森林覆盖率,改善生态环境以全力打造“四川蚕桑第一镇”为奋斗目标,以规划为龙头,以产业为支撑,以提高城乡人民生活为根本目的,形成二台地以上栽桑建园,力争在2010年新建万亩桑园。依靠当地群众,尊重农民意愿,推行土地流转与林场流转的模式,全方位消灭光秃山,统一规划适地植树(草),因地制宜,突出重点,先易后难,多树种,乔灌草相结合,大力推广林业科技成果,引进新的造林技术和树种推广环境技术。到2010年实现引进200个业主,绿化率达到65%。[1]